沙琪瑪。(網絡圖片)

昨晚,聽聞叔叔提及一美食“慈禧的遺憾”,特殊的名字吸引了我。上網查詢相關資料,發現這是將滿族人的傳統點心〝沙琪瑪〞與西方巧克力做結合的精緻甜點。此物源自於清代慈禧太后的構想,亦是她忘不了的“遺憾”。原來尋常可見的點心,蘊含了不少故事與傳說,待人們探掘。

撇開憂慮肥胖、體內囤積過多脂肪等問題甭提,隨着自己的味蕾喜好品嘗美食,是一件幸福的事!知悉美食背後的典故是在安撫口腹之慾之虞,另以知識填補大腦區塊的方式來添加滿足。


慈禧太后。(網絡圖片)

現代的創新美食,源於慈禧構想

眾所皆知,慈禧對於美食相當講究。以現代用語來說,慈禧是個“吃貨”。每日面對上百碗佳肴、一桌饗宴的她,自然有所挑剔。御廚能製作出令慈禧偏好的西瓜盅、清燉肥鴨、清湯虎丹等菜肴,慈禧當然亦能開創出新美食。

根據世代皆為滿清皇家御廚的老先生所言,慈禧太后非常喜愛食用滿族點心“沙琪瑪”。然而,當慈禧太后初次品嘗到西方的巧克力時,驚訝其美味,亦希冀御廚能將巧克力與沙琪瑪做結合。可惜,礙於製作上的溫度差異、中西方點心於製作過程上產生衝突,兩方的結合始終受到阻礙。直到慈禧太后離世,讓她牽挂不已的遺憾依舊沒能製作完成。慈禧一定料想不到,百年後,居然有人將她的構想製成產品,與大眾共用。真想不到,如今尋常可見的沙琪瑪,居然是百年前身居清宮的慈禧所鍾愛的點心。

無論清代或現代,皆受歡迎的沙琪瑪

沙琪瑪又稱薩其(齊)馬(瑪)、沙其瑪、馬仔。沙琪瑪原本是清代關外的祭品之一,當滿族入關,將它引進北京之後,才開始流行起來。富察敦崇於記述了北京風俗的《燕京歲時記》中載道:“薩齊瑪乃滿洲餑餑,以冰糖、奶油合白面為之,形如糯米,用不灰木烘爐烤熟,遂成方塊,甜膩可食。”

此外,沙琪瑪又被稱為“狗奶子糖蘸”,狗奶子即是俗稱的枸杞,它是用來製作沙琪瑪的漿果原料。當滿人入關后,狗奶子逐漸被葡萄乾、瓜子等果物所取代。糖蘸則是指當沙琪瑪經過油炸后,再沾裹上蜂蜜、麥芽糖終製成。

沙琪瑪是以雞蛋作為主要食材的方形甜點,後世則逐漸研發出黑糖、海苔、杏仁、青蔥等多種口味,以及外觀小如一口酥的形狀等特色的沙琪瑪。每一種食物都承載了那個時代的特色與文化,甚至是某位名人的特點、愛好。沙琪瑪即是歷經朝代更迭,各類文化滲透相融,才成就了我們現今所看見的模樣。然而,面對多樣的口味與造型,我們還是能夠從中見到先人所具備的豐富創造力,是不輸給生活便利、汲取跨國文化快速的現代人的。


沙琪瑪的製作成品。(網絡圖片)

沙琪瑪的坊間傳說

具有多樣別名的沙琪瑪,亦有幾則民間傳說,在此收錄三則稍作描述:

據說被追尊為太祖高皇帝的努爾哈赤在遠征之際,品嘗到一位名為“沙其馬”的將軍所攜帶的點心。這點心原來是將軍夫人所制,不僅味道好,還能保持長時間不壞,適合行軍時攜帶、食用。努爾哈赤在稱讚其美味后,亦依據將軍之名而將點心命名為“沙其馬”。

第二則的傳說甚為有趣:清代有位姓薩的滿州將軍,時常要求廚師製作新點心給他食用。對此,廚師甚感煩擾。一日,薩將軍竟然因為廚師沒能創造出充滿新意的點心而發脾氣。廚師得知后亦充滿怒意,他任意地製作碎面塊,並在油炸、裹糖飴等過程中,憤憤不平地唸叨著:“殺那騎馬的”。當將軍見到前所未見的油炸餅塊時,不禁問起點心的名稱。帶着對將軍的憤恨製作點心的廚師一聽,慌忙地答道:“殺騎馬!”從此以後,點心就被將軍稱為“沙其馬”。

第三則傳說則與一民間老翁有關。據說有位製作點心已具幾十年經驗的老翁,在研創出新口味的點心后,就迫不及待地奔赴到市場去販售。不料,老天卻下起雨來,老翁急忙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前避雨。結果,碰巧遇到屋主騎馬返家。這位主人竟然將裝載着點心的籮筐踢翻,點心灑了一地,通通不能食用了。老翁生氣又無奈,只好回家去重新製作點心。這次,老翁在大街上販賣新開發的點心時,受到了大家的喜愛。當有人問起點心的名稱時,老翁回憶起整個經過,不禁脫口說道:“殺騎馬”。後來人們將此名文雅化,改為“沙其馬”。

雖然身處在東西方美食並存的世代中,較難理解慈禧初嘗到西方巧克力后,驚為天人,接着心心念念地盼望着御廚能將巧克力與沙琪瑪相結合。但是,試想慈禧天天能夠嘗遍御廚精心烹調與熬制的各類美食的狀況下,居然還突發奇想,欲品嘗結合了中西方特點的甜點,且因為難以實踐而一再掛懷不忘。自此可知,巧克力與沙琪瑪這兩者,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就逐日更顯得與眾不同了。當慈禧看到、吃着“沙琪瑪”,想着出自己身的構想,卻仍尚未成實品的“巧克力沙琪瑪”,這裡頭究竟會充溢了多少“遺憾”,就留給後者去猜想了。


arrow
arrow

    人生若只如初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